作家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说过:一个刚入行的孩子,能把同样的事做得不一样,就有冲刺的第一的潜能。
是啊,一个人想得不一样,才会做得不一样,才能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就如《天道》原著中的肖亚文一样,她明明对丁元英的能力很认同,也很动心,但偏偏“看不上”他。
对闺蜜芮小丹说说他是鬼,是魔都可以,但就不是人,还说他是个极品混混。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品混混的人,能让肖亚文自费花了两万多元,专门飞到法兰克福,只为央求芮小丹帮丁元英租个房子。
不得不说,尽管肖亚文看不上丁元英,但她的行为才是最有格局的。
肖亚文“看不上”丁元英,才是人间清醒
肖亚文是个精致的女人,既漂亮又有气质,她的眼睛充满着自信与灵气,让芮小丹自愧不如。
这样的优质的“白骨精”对男人特别挑剔,但她却没有“看上”丁元英,尽管她对丁元英有着十二分的敬佩,看不上丁元英的原因,肖亚文是这样说的:
我给他当过一年助理,不管他怎么尊重女士,都掩不住骨子里害怕女人,害怕就是鄙视,就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站在女人的角度里,丁元英并不招女人喜欢,不实惠,没有女人想要的那些东西。这种人只能定位在熟人或朋友的位置上才有意义,距离再近点这点价值就毁掉了。
从肖亚文的这些对丁元英的“看不上”中,也能凸显肖亚文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她知道丁元英这样的男人,尽管有能力,但在感情上并不是最好的人选。
拿丁元英的婚姻来说,只结婚半年就以离婚告终,而丁元英的妻子直呼“他不是人”,原因就是对妻子客气得不像夫妻,但感情上也冷漠到了极点。
他从来不吵架,但妻子做什么事都跟他好似没有关系。对于男女的感情来说,冷漠才最压抑,也最让人无法接受。
这样看来,肖亚文看得很清晰,她笃定自己是无法理解丁元英的思想,所以感情上对他直接止步,但在利益上还保持着连接,利用一个顶级聪明的人,来让自己变富。
肖亚文,一个懂得集聚人脉的女人
肖亚文离开丁元英公司之后,便找到了一个猎头公司的工作。
为什么她会找这样一个工作呢?这也是有计划有目地的,因为这个工作能够集聚人脉。
在肖亚文看来,没有什么资源会比人脉资源更宝贵的了,这也就应了她当初为什么会把丁元英推荐到古城的理由。
在肖亚文的认识里,丁元英就是那种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带你看到,听到不一样东西的人。
这样的人能够启迪你的思考和觉悟,能够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机会,能够点石成金。
所以她好不容易遇到了像丁元英的人,她不能就这样轻易地丢弃。
在她看来,就算与丁元英成不了朋友,能够彼此认识,成为可以说话的人也已经是很好的了。
现在的她只需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剩下的,就是等待。
肖亚文,一个懂得进退的女人
当芮小丹第一次到北京来找韩楚风的时候,肖亚文也到了火车站接芮小丹。
但是当她看到韩楚风也在车站接芮小丹之后,她自动的退避了。
因为她觉得此时与韩楚风的巧遇,有刻意攀附的嫌疑,现在时机未到,不能过早的支出自己给韩楚风留下的好感。
后来芮小丹陪同欧阳雪来北京租门面房的时候,韩楚风知道了,想请芮小丹去吃饭。
由于这个门面房是欧阳雪委托肖亚文帮格律诗公司看的,所以这次肖亚文也在场。
既然已经在场,那就不能回避,于是肖亚文也大大方方地去参加了韩楚风的接风宴。
在宴席上,肖亚文把自己对欧阳雪他们的帮助说得不足轻重,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并且她重点提到了丁元英所说的一句:随缘惜缘不攀缘。
肖亚文恳请韩楚风给她一个请在座的朋友吃饭的机会,韩楚风不禁感慨:今天就你买单了。
与那些有利就蜂拥而至,遇到风险跑得比谁都快的人来说,格局小的人装都装不出来。
肖亚文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格局,注定会赢得盆满钵满,本质上来看,这就是有格局和没有格局的人的根本差别,成大事的人,都懂得延迟满足和舍得花钱,只有花小钱,才能赚大钱。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最后却穷困潦倒、一事无成。
很多并没什么能力的人却能事业有成人生得意!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并不是出生,并不是文凭,并不是钱财和支配权。
倘若你对天道的核心理念有兴趣,要想深入了解,倡导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读完《遥远的救世主》,你就会明白,这个世界上如果有救世主,那必定是自己,真正能救我们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别人能够帮到我们,能够影响我们,引导我们,却不能决定我们的兴衰荣辱。自己不努力,别人想帮也无能为力。
如果你想了解丁元英这个人,如果你想了解商界的文化,那就读一读《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电视剧里有的,书里会更加深刻,电视剧里没有的,书里也很详细地讲述了。
这本书从思想境界、知识结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语言对话方方面面,都是精品,它透彻地探讨了宗教与人性、社会规律与文化属性等深层次问题。
展现了丰富专业的宗教理论、融资股票、音乐音响、商业法律等知识,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强的权威性。
静得下心来,逐字品味,一种难以名状的共鸣感会逐渐地包围过来,再读深一点,多读几遍,才发现自己因它,已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循序推进情节之时时刻不忘借丁元英之口阐述自己对“文化属性”的理解,而这些精致绝伦的对话总及时的见缝插针于故事之上,让你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