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财经社
6月29日下午,工信部发布消息,宣布通信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消息迅速传导到了全国各地,人们在社交网路上晒出摘星行程卡,满屏皆是绿色。摘星成为了一种狂欢。来自旅游业、餐饮业、航空业的从业者们将此看作是一个新的开端。在此之前,他们有人经历过躺平式自救,熬过了漫长的低谷期,一切都在有序恢复中。
撰文/《财经天下》周刊作者薛永玮赵子坤
刘冬雪魏一宁李丹
6月29日15点02分,一则消息跳入了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致宁的眼帘,“工信部: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
他第一反应还是怀疑,但迅速打开手机查看通信行程码,确认“星号”真的消失后,舒了一口气。
仅仅几分钟,“摘星”的消息就在朋友圈刷屏。社交网络上,相关话题迅速蹿上了热搜。30分钟内,同程旅行大数据显示,平台机票搜索量较前日同一时段上涨%,酒店搜索量上涨%。也是这一天,上海迪士尼乐园的门票发售和年卡预约重新启动,预约界面显示,未来6天都已约满。
对于众多消费者而言,行程码“摘星”,意味着在健康码合规的情况下,可以更加方便地从一个城市流动向另一个城市。
一位在杭州某公司北京分部工作的人士,看到消息后立刻买了一张去杭州的高铁票。这趟旅途,此前因为行程卡带星一直无法成行,“很多活动,包括我即将参加的这场活动,都明确规定行程卡一定不能带星。”
更为激动的其实是“老板们”,途家民宿副总裁胡阳迅速把消息转到了北京民宿房东群里,得到了热烈的回应,“之前预估最近有希望摘星,但今天确实比较突然。”在漫长的自救行动后,他们视为看到了曙光。
“摘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当然只言片语难以说清。但人们似乎需要这样一种信号,让他们在穿越漫长周期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充足的能量。
当晚6点多,一个大大的彩虹横跨整个上海,几乎同时间,北京的夕照、广州的晚霞,也一齐出现在了天空。
关于“摘星”,我们和来自民宿、酒旅、航空、餐饮等不同行业的从业者聊了聊,在狂欢背后,他们有着更加谨慎细致的思考。
以下为受访者口述:
“6月飞行时间环比多了近两倍”
陈立某航司机长
从新闻里知道摘星的消息后,我的朋友圈和 其实,在新闻出来之前,我已经有感知了,我这个月飞了58个小时,整整比上个月多飞了近两倍,上个月我只飞了20个小时。
6月29日晚上,我执飞一个国内短途。对于我们机组人员来说,摘星之后,进场待飞的手续会简单一点,也不用因为行程码带星跟其他机长换班了。之前北京疫情严重的时候,深圳的酒店都不接待北京来的人,必须原路返回。一个本来从北京飞深圳的机长就找我换,我从乌鲁木齐飞深圳,他从北京飞杭州。
这还是次要的,最核心的是旅客会变多,我们能飞更多航班,再也不用只拿1/3的工资了。
疫情之前,我一个月正常飞行时长是70到80个小时。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些经历过年非典的人都觉得,很快会过去的。毕竟,年7月,旅客出行就开始报复性反弹。我身边很多同事,飞完当年的暑运,基本上就把上半年少赚的钱都挣了回来。
但这次不一样。不管哪里有新增,我们都会受影响,候机楼工作人员比乘客多是常态。前段时间上海疫情严重那会儿,我们的旅客量直接减少了98%以上。后来,上海好了,北京又开始了,我们担心得不行。我这种买房早,没有房贷压力的还好,那些年轻的有房贷的同事,要么找家里借钱,要么偷偷开滴滴,开了也不好意思跟我们说。
最没钱的那段时间,除了一个月飞十几个小时,剩下的时间,航空公司也不让我们闲着。要么开视频会,要么上网课、考试。当然,我们没钱,航空公司更没钱,都在搞开源节流,要么偷偷给我们的出勤费打折,要么裁掉一些做清洁的人,让我们自己负责卫生。
摘星的新闻出来之后,听说机票搜索量起来了,希望能早日恢复到过去暑运机舱里坐满人的状态,那才是真得好。
“最难的时候兼职给银行做客服”
贾建强6人游旅行网创始人
6月29日下午,我朋友圈都在转摘星的事,简直喜大普奔。
旅游行业期盼着人的流动,摘星给了大家希望,互相奔走告知。毕竟过去两年来,太多旅游人过得艰难。
为了活下去,过去两年我们开始做起了副业。早在年,我就找猎头公司,想接点外包的工作,给银行做客服,收点服务费,几十个员工打了两三个星期的电话。后来疫情慢慢控制住了,旅游业也在慢慢恢复,我们就接着做旅游生意。
在疫情前,我们就在有赞商城开了家“6人游严选”店,卖旅行箱、转化插头、随身WiFi这样的旅行装备。等疫情出现后,我们就开始卖其他东西。
反正也不是主业,有啥卖啥,尤其是地方特产。疫情来了,我的地接社也闲着,我就跟云南的接待方说你能不能帮我找找货,枇杷、蘑菇什么的。我们就是一种轻操作模式,也不用自己建仓,让当地代发货就行。
两年来我们都这样,疫情稳定了就做主业旅游,有疫情了就卖卖东西。毕竟是临时的副业,也赚不了几个钱,连北京办公室的房租都挣不回来。
等疫情彻底结束了,“6人游严选”还是回到原来的选品,只卖旅行装备。随着行业政策的不断优化,旅游业会全面复苏的,我认为还是要保持积极正向的心态来看待,如果没有国内的防控政策,现在只会更惨。
图/ “我想看到报复性消费来临”
沈雨上海某旅行社社长
我朋友们正在烧烤店等我吃饭,摘星加堂食,他们说这是双喜临门。上海徐汇当时疫情非常严重,我封在家里两个多月,期待和信心都消磨掉了,看到摘星,一瞬间就像看到了希望。
之前想去新疆,现在计划终于可以成行了。不过我刚打开订票软件,发现机票价格已经上涨了,4月机票促销,商务舱一张才几百元,现在经济舱都已经几千元了。我4月份还看中了一间民宿,元一晚,现在已经涨到了元一晚(笑)。
其实今年春节前我去过一次新疆,喀纳斯的冬天太漂亮了,你能看到雾凇、看到蘑菇雪、看到那种尖顶的木屋,雪很厚,能到腰这里。当时很冷,我待了20天,谈了几个供应商,但没想到再去已经是7月了。我也没想到,从那次之后我的旅行社就没开张过,我卖保险的副业也好几个月没开张。
旅行社的六个员工全都走了,就剩我一人了,公司已经是快注销的状态,看新闻说两年多已经有1万多家旅行社关门。以前我做定制游,去南北极、非洲、南美,后来做国内路线,开始去大西北、河西走廊,风光也非常好,但一个月也就接一两单。这两年积累的供应商基本上“死”了一大半,我在上海的办公室也早就退租了,租金很高,付不起了。
旅游业的未来不得而知,但这次摘星,对旅游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至少大家的信心回来了,或者说,至少回来了一部分。
而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论是出门旅游也好、出差也好,还是回老家也好,至少大家会觉得,防疫这个事情不像以前那么高压了。这也加强了大家的信心。
可以这么说,我年刚做旅游的时候信心是%,年的疫情给打击到了80%,年的信心可能每个月降个1%,最后降到了大概60%。但今年年头这一波,直接一巴掌就给你打到了30%,好在现在摘星的消息有了,一下子恢复到了40%。
下午刚听到消息,我就看到说机票的查询量蹭一下涨上去了,其实出游这两年一直在说“报复性消费”,只是这个报复性消费一直没有等来。这次摘星之后,我感觉看到了一点点所谓的“报复性出游”或者“报复性消费”的影子。
当然,最后具体怎么样,还是要看各个地方的防疫政策。我一直做旅游,其实最近很多地方只是把“行程卡”列为其中一项,比如去四川的话,受到怎样的管控,要按“A、B类地区具体名单”来定。
对了,今天还不止是双喜临门,我记得非常清楚,18:10,我在家里看到了一个超大的双彩虹。往年上海就算一直下雨,一年到头也看不到一两次的。
真的是好久没有看到彩虹了,这是三喜临门。
上海当日天空中出现双彩虹。图/受访者供图
“摘星,让酒店业看到希望了”
刘兰荣华住集团酒店加盟商
酒店业对疫情是最为敏感的,受冲击最大,疫情加重,入住率就能“噌”的掉下去。
我的酒店几乎都在以旅游为主的区域,疫情严重时,有好几天就住了几间房,入住率10%-20%,但往年都能有80%左右住客,整个营收可以说是断崖式下滑。尤其上海疫情发生后,上海的客人们根本来不了,影响非常大。
疫情期间,北京远郊的一些酒店还算行,至少周末一部分北京客人到周边去休假放松,但我们的酒店离市区太近,以旅游为主,所以入住率非常惨淡。我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和政府、街道联系,给一些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客人提供房间。就这样,大概能住上一半人,能维持一下酒店基本的经营。以前三四百一晚的房间,变成了一百多一晚,虽然是降价很多,但总比空着好。
我在北京的3套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没办法,酒店要正常运营,需要交付水电暖,多员工要发工资,还要交付酒店租金。但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拖欠员工工资,做到了不裁员、不降薪。
其他的加盟商们我们也经常联系,有人问我,“姐,这怎么办呀?”,我只能说,“坚持,再坚持,疫情终归要过去,曙光就在前面”。目前好多加盟商都在维持自己的店,不敢盲目投资,看到新项目大家都很谨慎。
疫情严重时,每当我一走到酒店大厅,看着里面空空荡荡,就感觉满目凄凉,心里挺难受的。店长这期间也很配合,想尽一切办法为店里创收,节省开支,大家共克时艰,打赢疫情攻坚战。
所以今天看到行程卡摘星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第一感觉就特别开心,打电话给别人讲。别人不懂,就觉得这个摘星怎么就你影响这么大呢?
我说当然,摘星,就意味着外地游客可以进京,住宿率肯定提高。而且这个时候摘星对我们酒店业来说特别好,因为接下来正好是暑假,中高考刚结束,这本身就是一个旺季。每年除了两个黄金周,就是暑期最旺。
用不上10天,就能看到变化。以前的经验也是这样,入住率的曲线图就能说明一切,只要疫情降低或清零,入住率就能直线上升,如果有几例疫情,入住率就断崖式下降。
下午的时候,朋友给我发了一张行程卡截图,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我问“啊,怎么了?”,随后他就发给我一个链接,我一看是摘星的消息。我赶紧在朋友圈也扫了一眼,原来好多朋友都转发了这个消息。
加盟商也都在群里开始说起摘星这个事,大家都说旅游行业的曙光来了,好日子快来了,我们终于快熬出来了。
“害怕周边游会受影响”
陈辉北京延庆民宿经营者
在文旅行业中,大多数人期待着摘星后订单增加,不过,对我们这些主要服务本市游客的民宿来说,摘星之后,本市游客更倾向于去外地旅游,我们的订单会在一段时间内变少。
我们的民宿在八达岭附近,以四室一厅的独门独院居多,价格也比较高,所以外地游客,尤其是跟团游的游客很少来住,一般都是接待北京家庭自驾游,或者承接公司的团建活动。在运营正常良好的情况下,我们一个院子旺季每月的流水能达到60万到80万元。
去年七月,北京的民宿预订率很低,最好的民宿预订率大概也就40%左右,大家都在去外面旅游,但后来南方的旅游团出了疫情,北京市民只能选择周边游,所以八月预订率就很高,一整月基本都是满的。
北京疫情严重的时候,郊区民宿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今年春末夏初都很惨,4月25日到劳动节假期结束,本来该是民宿最繁忙的时候,五一民宿一开始是订满的,但因为疫情都取消了,整个五月,餐饮堂食、娱乐场所都停止经营,郊区游也几乎没有,损失非常大。
六月初,疫情得到缓解,经营状态也有所恢复,一般来说六月的入住率在30%到35%之间,我们现在差不多达到了正常状态的70%。
因为本地疫情和其他省市对风险地区人员的限制,北京很多市民大概都很久没能出去旅游了,现在行程码星号取消,如果各地的防疫政策也能更精准细致,北京市民肯定还是想去外地旅游的,也许我们在夏季的订单相对会比较少。
在摘星之后,我们会经历一个时期的小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疫情缓解、防疫政策更精细对我们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可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工作节奏。
“民宿都在用短视频卖农产品”
潘先生莫干山民宿经营者
对于摘星这件事,我没有特别激动,在6月28日,也就是摘星前一天,我们这里已经允许接待来自低风险区的上海人了,江苏省除了南京的高风险区之外,也可以接待,只要出具48小时的核酸阴性证明就可以。
在疫情之前,我们的收入很稳定,每个月大约十万元左右,冬季莫干山民宿的生意也不错,因为这里有山,会下雪,所以上海、宁波很多没有雪的地方都有游客来玩,我也会带着游客上山去看雪景。
可是这半年,莫干山的民宿都很惨,自从年底杭州有疫情,到今年春天的上海疫情,我们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上海疫情,直接波及到了我们湖州,所以民宿在相当一段时间都停业了,完全没有收入。
去年地方对民宿改造有补贴政策,投入万,政府可以补贴20%,我投入了万元,没想到刚改造完就接连出现疫情,每个月的利息要还两万多元。
大家要还贷款,又没有收入,很多人去打工、去开出租车、卖笋干、蘑菇、茶叶等农产品,我种了褐松茸,在之前销量很好,年的时候,我种的松茸一年能卖14万元,但今年由于疫情,快递停在路上,松茸都在箱子里闷烂了,只能连着箱子一起扔掉,今年我卖褐松茸的收入就只有几千元。
好在当地采取了很多措施帮助本地民宿,比如对接银行推动降息,让利息降到大家可以接受的程度,鼓励本地人到民宿消费,也帮助我们销售农产品。
而且,莫干山的民宿经营者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经营者,都是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态度,遇到困难也都会互相帮助。
我们民宿行业有一个公益组织,我是负责人,平时我们会组织捡游客步道的垃圾,疫情期间,我也做了很多志愿者工作,负责守卡点、给封控区送物资、培训志愿者到隔离点进行服务等。那段时间很辛苦,每天都穿着防护服,脚背都磨出了水泡。
在疫情期间,我和几位一起做公益的民宿经营者想了很多自救的办法,比如利用抖音来卖农产品,也试图通过我们的公益组织把大家整合起来,找厂家进行集体采购,降低民宿采购沐浴液、拖鞋、香薰之类消耗品的成本。
是否摘星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我们这里的政策没有任何加码,一直都是精准防控,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疫情能够控制住。其实,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很担心外地的疫情再输入到本地。
不过我相信,即使下了很久的雨,也会有晴天,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转行也不知道去做什么,咬牙坚持一下,和同行们互相打气、一起自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酒店里搭露营场景”
孙浩上海浦东星河湾酒店餐饮部负责人
其实在摘星消息出来的前一日,我们就已经通过上海的街道办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朋友圈里的同行们都发状态庆祝,恢复堂食+取消星号标记,真是给餐饮行业注入了极大的信心。
但不能只顾着高兴,一切恢复了秩序,生意还是得照做,我们马上张罗起来。先是打扫卫生,让客人进来看到的还是一个亮亮堂堂的酒店。接着就是让销售人员赶紧联系老客户,告诉大家,我们恢复营业了,随时恭候。和第三方平台的合作也得搞起来,增加酒店的曝光度。
我们和顾客都盼着那点烟火气,但考虑到疫情封控了那么长时间,可能大家也想换换口味,享受些新的体验。
比如说,在中餐上,酒店研发新特色菜品,体验上结合时令节气增加仪式感,在餐厅和顾客做些互动游戏制造气氛。我们酒店本身内部就有园林,非常适合现在的消费热点“露营”,我们就搭建了露营场景,还开放了户外的BBQ,也算是为刚解封的顾客聊解亲近大自然之情吧。
6月29日下午,我们就接到了2个星河湾社区业主电话,来预订餐厅聚会,酒店餐饮部这边订单基本恢复到了6成。虽然之前度过了很艰难的一段时间,但我对餐饮业还是有信心的。
图/受访者提供
“做外卖,拉拢团长,花式自救”
汪菲苏州十全街必吃榜店铺老板
摘星这件事,对我们影响没多大。我们是一个本地化餐厅,虽然在景区附近,但外地游客不会特别多。之前上海停摆那段日子,我们物流也受影响。餐厅一半以上用料都得依靠外市供应链,除了食材、配料,还有包装,都得从网上采购,但最严重那会儿都不让进苏州,本地集中供应的话,成本会高一倍以上。
现在我们菜单里跟“三文鱼”相关的菜品几乎都消失了,做不起。一条2月份还只卖52元/斤的鱼,第一波疫情涨到了80多元,还能接受,第二波又来,全市库存都没了,等5月份物流慢慢恢复,就已经涨到了~元。
怎么办呢,只能“躺平式自救”,第一,是做外卖,但平台有抽成,当时外卖包装费翻倍也都是店家承担,基本一单就赚5块钱,而且不买排名的话,我坐在自家店里,刷前几页都看不到自己的店;第二,是靠团长团购,还得请团长吃饭、塞红包,才能被“选上”。做团餐也容易凉,客诉很多。
有没有堂食差别巨大。3月份就恢复了一周,报复性消费,外面一下子排了50桌,那个月亏损就很低,但完全关停的4月,就亏损了4万多元。
但这都还好。我经历过~年那阵上海的“武康路大改造”(后扩散到江南地区多个城市),那会儿关停了好多店。我去办营业执照的办公室门口,贴了这么一张纸:开店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两年前疫情刚来时,新闻都是外滩又有多少店倒了,很集中。所以那时就知道,一定是房租高昂,人员工资占比大的店,会倒在第一线,但凡疫情席卷而来,没有任何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像一些老店,改动产品线比较难了,我知道一家苏州本地牛排店,营业额从七八十万下跌到四五万,一点办法儿没有。
我们现在筹备一些新品研发,会瞄准一个点:疫情再来时,能不能通过现有产品,找到一线生机,这就是现在开新店必须要想到的。比如减少对冷链产品的依赖,多跟本地供应商联系,像猪肉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封控期每天都能买到;再比如做一些适合外卖的产品,减少人员配置,之前我们主打高端、精细化服务,10张桌子配14个员工,说实话再不敢了,害怕。
包括一些不是餐饮领域的朋友,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去靠,因为现在大势之下疫情什么时候可能会再来,都是没办法知道的。唯有能做的,就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些可能,让自己还能活下来。
“现在更看重单店盈利”
刘锐三里屯西餐厅小伯格酒馆老板
我们店在三里屯,这儿是一个风向标。天堂酒吧其实离我们不算近,也小一公里了,但一家出事,整个区域都受影响。
处在北京核心区域,除了要做熟客生意外,游客也很重要,没星的时候客流会大点。但有“星”没“星”,其实只是一个最低的评判标准,还需要看健康宝。我能意识到,现在这样是在鼓励大家出行,但回过头来讲,我们还得去做一些摸索,看看具体执行情况。
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到底要怎么去生存。
餐饮行业最黄金的5月和6月已经过去了,今年我们一家店至少损失了多万元的营业额。除了钱,最大影响还是节奏感的缺失。节奏不对的时候,就不能急着开店。我们本来3月已经签了一家国贸的店,想刚好和三里屯互补,不同的商圈,相辅相成。现在绝对不会再继续扩张了,我们会更看重单店盈利。
上海是食品散货的主港口,尤其对做西餐的来说,许多东西都要从上海进货。像奶酪、红酒、牛排,供应链都断掉了。怎么办呢,只能做本土化调整,把红标鸡换成清远鸡,牛肉没法变国产,牛种不一样,只能高价买有囤货的。
像这样的自救方法有是有,但说实话,效果甚微。开外卖的营业额只有堂食1/5。能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我们有点儿知名度,排名也高,还能撑着。疫情也算催化剂,加速了这轮餐饮行业的洗牌、淘汰的过程。我有开烤鸭店的朋友,十年老店,说关也就关了,现在就算恢复堂食,(他们)一天连两三桌都没有,大伙儿在家做饭做久了,家常菜都吃够了。
这回吧,跟两年前刚解封那一阵感觉不一样,没啥锣鼓喧天,就是感觉有点疲惫,没那么大心气了,但还是会慢慢找回节奏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辉、沈雨、陈立、汪菲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