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曾写过一个另类的童话故事《瓶颈》。那是一个有关瓶子的漫长岁月。
它曾装过幸福和希望的酒,也曾不知方向地随波漂流。故事最后,它被放在顶楼,只能做一只鸟儿饮水用的瓶颈。
我们的一生或许要多次经历“瓶颈化”过程。人生道路突然变得狭窄,此前构建的安全感不堪一击。踏入职场后,无助、无用、自我怀疑、希望幻灭都找上门来。
每个因工作备受打击的日子,我们不停地问自己:“遇到瓶颈了,到底应该怎么办?”
不过,生活本就不是坦途。平凡的我们在慌乱地努力寻找出口的同时,也不妨耐心等一个东升西落的地球自转,等光再次洒满顶楼,等来鸟儿歌唱。
困局
Top名校毕业、一年海外交换经历、掌握多门外语……这些介绍明晃晃地写在AnsonTang的简历上。
但他没想到的是,就算拥有一份这样的简历,在毕业求职时还是处处碰壁。
大三交换一年回国后,Anson才突然醒悟过来自己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了。别人的大三,不是去知名大厂实习,就是在老师的科研项目里当助手。慌乱中,他一头扎进“春招潮”,又发现一些热门岗位早已招满、关闭了申请渠道。
无奈之下,Anson只能选择海投各类公司,最后“误打误撞”进了一家人力资源培训相关的企业,负责从未接触过的“销售岗”:向其他公司的HR推荐本公司的公开课课程。
某次他经过家楼下新开的菜馆,那天的红绕肉闻起来格外香。但抬眼看到菜单价格——16元/盘的瞬间,他想起了自己每月进账只有的工资卡,只能默默转身离开。
Anson和另一位大学同学聊起进入职场的不易,朋友反问他:“你知道陆家嘴凌晨三点会放《梁祝》吗?”
Anson震惊地摇摇头。他不知道,朋友已经连续几天加班到凌晨,每天都是伴着办公楼凌晨三点准时响起的《梁祝》往外走。两人苦笑着回忆,几年前学校晚自习结束的时候也放《梁祝》。
只不过,那时他们的步伐都很轻盈,内心都坚信着:我们都会有光明未来。
进入职场后,许多年轻人面对高强度加班,常常感到疲惫与不适/视觉中国
裴沐辰是名95后,也是个年轻的职场人,现在在一家旅游服务公司担任产品经理。由于公司业务调整,她的工作角色以及所需技能经过了多次变动,“需要学习的很多”。面对工作,她内心也装着一堆疑问:做产品经理应该有什么样的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产品经理到底是不是一个适合终身发展的职业?
这样的落差感与迷惑,并不只是降临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上。
贺虹是一名猎头公司创始人。职业身份使然,她见过太多优秀的职场人士,或为他们梳理职业发展路径,或介绍合适的工作机会。但她发现,这些人也有眉头紧锁、愁容满面的另一面。
一天,一位朋友约贺虹在咖啡馆见面。那天的朋友看起来有些憔悴,“她在我们眼里算是非常优秀的候选人,学历和工作经历都非常符合市场上对于hotcandidate的定义,之前发展也不错。”
但前段时间,朋友公司来了一位“空降领导”。她恰好生病还没好,一边坚持上班,医院复查,也需要一些时间休息恢复,新领导却话里话外地暗示:不希望员工继续请病假。
朋友觉得很难继续坚持,想裸辞吧,又怕影响下一个雇主的看法,而且还有家庭需要考虑。纠结之下找到了贺虹商量:“我要怎么办?”对于工作多年的朋友来说,这是她从未遇到过的进退维谷。
从学校到职场,人的成长好似一条无休无止的打怪升级路。踏入职场后,每个人更像是站上一台永远不会停止的跑步机。有些难题,并不会因为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消失。
对于经验丰富的职场人来说,他们不仅需要面对加班严重、身体透支、紧张的办公室人际关系,还可能正害怕着“中年危机”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二十多年前,在大学修读心理学的彭伟聪就在课堂上了解到“中年危机”。
如今,“中年”和“中年危机”对他和朋友们来说,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他们息息相关、正在经历的“当下”。
不久前,彭伟聪的朋友就突然成了公司的裁员对象。他之前任职于国内一家知名广告公司,一路走来,都算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那类人。这次的“被动离职”让他措手不及……
这些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难题或许还可以被笼统地归为一个专有名词——职业瓶颈。遇到瓶颈的职场人士,各有各的困局,但无一例外,他们都被“焦虑”、“痛苦”、“倦怠”等负面情绪包裹着。
无关年龄、无关行业、无关岗位,职业瓶颈可能找上任何一个人。
出口
尽管“受到的挫折非常大”,Anson每晚都在自己租的郊区房间里暗自较劲。毕竟,离开象牙塔,进入全新的工作领域,他深谙“年轻人主要还是得靠自己”。
下班回到家,他就立刻打开电脑浏览各大论坛,整理出上千家公司的客户资料。他问自己,无名的职场小白在一家还在成长中的公司,还能做些什么?
Anson想到了做“每周分享”。从此,每个星期四的晚上是属于“写文章、找配图和排版的”。他会把分享内容抄送发给名单上的所有人。
公司公开课上学到的新方法、查资料时了解到的行业最新动态、读完某本书的个人体会都可能成为Anson的文章内容。某种意义上,“每周分享”也记录着他入行后的点滴成长。这场无人互动的个人分享,Anson默默坚持了八个月。
“其实这个事情并没有从业绩上给我带来什么好处,但我最后收获了unexpected的反馈。”从第一家公司离职那天,如每个寻常周四深夜,Anson最后一次给名单上的HR群发了消息,告知这个决定。但这一次,他收到了十几封回复。
“有人告诉我,虽然他们没有需求购买我们公司的产品,但每一篇分享他都有看。他很感动。”Anson还记得当时的回复内容。原来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举动,一直被默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