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猎头公司 >> 猎头公司资源 >> 正文 >> 正文

程天纵谈创业与就业

来源:猎头公司 时间:2022/12/9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857572.html

程天纵先生从富士康退休后,著作《赋能:新创企业的成长课》一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从个经历出发,为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在组织经营方面提供了许多个人的宝贵经验。

程天纵先生初加入富士康时曾在大会发表《创业与就业》的主题演讲。后来经改编大部分内容也收录到《赋能:新创企业的成长课》一书。

我们来阅读一下富士康内部刊物当时对程天纵先生演讲的记录。

早些年前,我在惠普担任Manager的时候,曾代表惠普去一些学校做校园招募,所以有很多机会与学生接触交流。记得大约在年时,我接待了到台湾HP公司参观的20多位台湾大学学生。参观结束后我安排了一场座谈会,其间我问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考量哪些因素。

这些学生谈了很多方面,比如:薪水要好,工作环境必须要在甲级写字楼、要有空调、地上要铺地毯,公司要提供各种教育训练,以及福利优渥、工作要有轮调机会、有机会到国外去历练等等。这次座谈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影响求职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座谈结束后,我将学生们所谈的内容记录整理了10页,并将其比对分析,我发觉影响求职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要求一个好的工作,包含:CorporateImage,JobContent,WorkingEnvironment,以及工作本身是否有兴趣等;第二类是要求薪水要好,包含:Compensation,Salary,Benefits等;第三类是要求有好的老板。

除归纳了以上三类影响求职的因素外,我还绘了一幅图。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刚走出校门什么工作经验都没有,即其职业生涯从原点出发,他所追求的事情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一个是“赚大钱”,一个是“做大事”。既能做大事又能赚大钱是每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社会新鲜人心中追求的目标。

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如何从原点达到既能做大事又能赚大钱这一目标呢?

我发现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叫做“创业家之道”,另一条叫做“专业经理人就业之道”。

“创业家之道”VS“专业经理人就业之道”

“创业家之道”:在创业之初,企业规模很小即使能够成功,在象限中仅体现为“做小事赚小钱”;接下来,创业家就会慢慢发现,虽然做的事情不是很大,每一笔生意金额也不是很大,但是收入却远远比上班族要多,即在“做小事赚大钱”;于是一路走下去终于有一天可以达到“做大事赚大钱”的地步。很多创业家基本上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

“专业经理人就业之道”:基本上初期也是从“做小事赚小钱”开始,然后事情越做越大(此时薪水还是很少)但如果你能够继续发展,突破大企业的玻璃屋顶,有一天做到全球强的CEO时你的薪水也是非常可观的,尤其是在外商企业或大型企业里面,你的薪水往往是到职涯的晚期才加得非常快。

记得我做到中国HP总裁的时候,一年的薪水比我第一个10年薪水的总和还要多。所以在一个大公司工作刚开始的薪水非常低,而且加得很慢,但当你做到某一层阶以上时,增加的速度才非常快。

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都有人成功到达顶峰。

创业的风险

我在演讲的时候,曾经有人问过我:“Terry(程天纵先生英文名,编者注),有没有人从原点直接跳到‘做大事赚大钱’的地步呢?”我说:“有啊,像许多创业家的第二代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他们还是要照规矩来,如王文渊、王文洋进台塑时也是要先到工厂基层做六个月,然后才一路上去,只不过他们的速度会比常人快。可是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大部分人都像我们一样,没有“富爸爸”,所以我们依然要选“专业经理人就业之道”,或者是去创业。

“创业之道”对比“专业经理人就业之道”是有风险的。

如图一,横轴代表做事纵轴代表赚钱。假如做一样大的事y比x小很多,即走创业家的路比走专业经理人的路明显可以多赚很多——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既然有高的报酬,所有人都应该去

创业,可为什么还有人辛辛苦苦做打工仔,像我们一样上班领薪水,其实这中间的差别在于有一个风险。

中国有一句俗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所以华人特别喜欢自己创业当老板。近些年来,在自由开放体制的鼓励下,大陆、台湾、香港涌现出很多中小企业,大家听到的创业成功的例子的确很多,但是其中倒闭的又有多少,可能大家知之甚少了,也许是因为“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的缘故吧,实际上创业失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我大学有位同班同学在大陆成立了家手机公司。后来公司倒闭了这也是他人生当中经历的第三次公司倒闭。第一次他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时候,那时公司还很小,有一天我去他公司找他。

他问我说“Terry,你有没有听到?

我说:“听到什么?”

“听到哗啦哗啦的声音,每天一开门钞票往外流。”当时他做固定电话机生意,养着一堆人要发薪水,买的材料每个月价钱都在跌,库存也一大堆,营业额突然跌到不足最高时期的10%,于是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都会听到钞票往外飞、银子往外流的声音。

所以说创业是有风险的不是一帆风顺的。

创业失败风险假设是90%的话,那你的所得应为“x×10%=y”。不管怎样,公司的数量永远没有上班族多。这表明,创业的人还是少数,创业成功的人更是少数。有许许多多创业者,他的公司永远只能达到像夫妻店这种规模,当它好不容易经营到小型企业规模还可以赚钱已经算不错了,等到它终有一天可以脱胎换骨变成中型企业,而且仍可以赚钱这己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

我总结这个模式的依据来源于我在工作经历中的深刻体会。早些年前我在台湾HP时曾经努力说服过HP总部,要帮台湾盖一座12层的印刷线路板厂,台湾工研院电子所所长推荐了大同、声宝、松下三家公司作为投资者。

记得我去拜访大同公司的总部时,当时我还是个Sales,开的是一辆台湾裕隆公司生产的二手车,到了大同公司的停车场,我的车旁边停了一辆崭新的Benz,下来一位老板模样大概三十出头的先生(我当时也同样年纪),我们俩一起走进会客室。在会客室登记的时候,我瞄了一眼我登记的是找大同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商谈技术引进盖一座12层印刷线路板厂事宜,总投资金额大概要三千万美元;而刚才开Benz车的先生登记的会客对象仅是大同公司采购部门的一位小课长。

当时我在想:我来谈的是三千万美元的大投资,而这位先生是找一个小课长生意顶多不过几百万台币而已。可是他开Benz,我开裕隆二手车,为什么?因为那个人自己当老板,而我是跨国公司的打工仔。于是在我脑海里浮现出这个模型图:他做的虽是小生意,但是赚的钱比我多,他可以买Benz;而我看起来做的生意挺大.却是上班领薪水,一个月才3万多台币,差别很大。我再联想到很多同学创业及就业的经历,于是就得出了这个模型。

创业与就业的瓶颈

其实走“创业”或“就业”这两条路都会碰到瓶颈。

众所周知,任何产业都像金字塔,其中大型企业虽规模庞大但数量很少,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全球大企业才强,相对而言小企业却是非常多,如同总裁(郭台铭)讲的“蚂蚁雄兵”。每天都有很多新的小企业成立,同时每天又有很多小企业倒闭,并非每一个创业的小企业有一天都能像鸿海-富士康一样变成全球强,有的企业终其一生也就是一个小的夫妻店或皮包公司而已。很多创业家成不了大企业是因为他们会碰到能力的极限,遇到障碍没有办法突破。

同样,就业之道中也存在瓶颈。在企业里面,不管是国有企业、跨国公司,还是鸿海-富士康,其组织都像一个金字塔,总裁只有一个人,下面是集团副总裁、资深副总、副总,再依次排下来。很多人在企业中干了一辈子,有的做到经理,有的做到协理,有的可能只是一个专员就退休了,所以对于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来讲就业之道也是存在瓶颈的。这个瓶颈,国外叫“GlassCeiling(玻璃屋顶)”,即你职位晋升到一定程度,会发觉怎么升也升上不去了——这是因为你碰到了玻璃屋顶。

如何突破瓶颈

既然走哪条路都会碰到瓶颈,那么我们如何打破玻璃屋顶,作为创业者能够实现将企业经营到大型化、国际化的规模,作为就业者能打造事业的第二春呢?(参见图二)

当你作为创业家在经营过程中碰到瓶颈时,要学会转型,要做改变,退到第二线,让你的专业经理人来经营,而你自己转变成投资者,也就是股东。台湾和大陆很多公司都是如此,当企业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申请上市,当成为上市公司时,公司就变成了股份制企业,即社会的公企,原来的企业创始人只不过是一个持有股份较多的股东,此时公司己经不再是你一个人所有的。所以,只有当创业家改变心态,变成股东、投资者,并让专业经理人来接管时,才能让你的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走专业经理人的路也一样,当你碰到玻璃屋顶以后怎么办呢?此时,你就要想办法变成经营者。可是,专业经理人在公司中必须做到高层才能成为经营者,那么很多人可能没有耐心,等不到那么久,所以就出现了猎头公司。比如说,一些跨国公司如HP、IBM、Dell等,有很多专业经理人做到中阶主管以后就会碰到玻璃屋顶,而同时在很多小企业中,创业家在经营过程中感觉到没有办法突破,就开始找猎头公司帮他们网罗专业人才加入一起经营。

两条道如何选择

创业家可以分为成两种人。

第一种人很喜欢赚钱,追求自我的成就感。我在HP及TI(德州仪器)时有很多属下,其中HP有一位在做Sales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早晚要出去创业的,因为他每次只要看到一个电子产品,就会去研究这个产品怎么会这么贵,如果由他来生产成本肯定低,他会赚死了赚翻了。后来果然没多久他就出去创业了。这种人很喜欢赚钱看到什么东西都想到有钱可赚。

第二种人是走投无路。我在HP有一位同事,后来他离开HP加入了一家台湾公司。之后这家公司把他派到美国去成立销售组织,记得他离开的时候还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台北的房子卖了,全家搬到洛杉矶,重新买了房子定居下来。但很不幸的是,6个月后这家公司倒闭了。可是他全家己经搬到了美国,小孩子也要上学怎么办呢?走投无路时他自己只好开公司做生意,后来生意最旺时开到七八十家分店。这种人创业是被逼的走投无路了,只好出来当老板。

在年时我曾受美国硅谷一个华人企业家协会——玉山科技协会邀请去演讲。演讲结束后我与协会会长聊天,我问他协会什么时候会员人数增加最快。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会长说美国经济不景气时,他们的会员人数增加最快。因为有很多台湾、香港、大陆的华人到美国去念书辛辛苦苦念到博士出来找一家大公司上班,但碰到不景气的时候,美国公司就会裁员,如果不是白皮肤并且学位高的就会面临被裁掉的下场。此时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如果自己平常钱存得多一点的,找不到工作时,可以回学校再念一个学位;如果钱少一点而没办法去念书的,就自己创业开公司。这就是在美国经济不景气时,玉山科技协会会员人数反而会增加最快的原因。

总的来讲,创业家的最大推动力是自私,就是想为自己多赚钱。因为他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都押在上面了,所以很多创业者会夜以继日地拼命去工作,甚至牺牲家庭。

相对创业家而言,专业经理人这条路则不同。大部分人希望过一种平稳的生活,不喜欢太大的风险,而且刚开始时根本没钱创业,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家大公司进去学,干的还不错就待下去。这就是专业经理人走的路。

我的职业历程

创业家与专业经理人在性格、个性上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我拿自己当一个例子与各位作分享说明。

年我从新竹交大电子工程系毕业,服了两年兵役,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小贸易公司当业务员,我是仅有的两个Sales中的个。年加入台湾HP公司,担任仪器部销售工程师。年时,我担任了台湾HP公司的业务发展经理,当时公司总经理对我说:“Terry,我让你成立个新部门,你去帮我想想看,惠普除了在台湾做生意以外,还能不能为当地产业发展尽一分力量。”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当时就帮台湾盖了一座12层印刷线路板厂。

年我帮台塑、南亚把12层印刷线路板厂盖好后,所带领参与整个建厂的30人自动化团队面临被解散的命运,因为工厂开工之后就不再需要自动化团队了。我觉得很可惜,所以我向王永庆先生及HPCEOJohnYoung建议并得到了他们的同意,从这30个人中挑选15位出来成立了一个公司,即惠普与台塑的合资公司,取名惠台,我担任总经理。这家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建立PC板厂自动化的经验带给台湾其它电子公司,并作为顾问来帮他们作策略规划,同时帮他们做工厂自动化。所以在至年间我认识了很多位台湾公司的总经理,其中就包括郭台铭总裁。

在此期间,很多台商都找过我,希望我能加入他们公司担任总经理。但当时我的想法是:台湾最缺乏的是国际化的专业经理人,因为台湾在年前处于军事戒严时期要出国非常困难,出国结汇管理很严,所以很多台湾企业都没有办法国际化。我心想如果能够到HP远东区去担任市场部经理来管理整个亚洲市场,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毕竟太多台湾的外商专业经理人是跨不出台湾的。于是当时许多猎头公司找我,我都推掉了,我决定到香港去担任惠普远东区市场部经理,如果干满三年的话,那么将来可能就有10亿、20亿营业额的公司来找我因为他们需要国际化的人才。

没想到两年后HP总部把我调回美国,我的老板对我讲,其实调我到香港、到美国,都是为我量身订做的一个DevelopmentProgram,主要目的是派我将来到北京接任中国惠普的总裁。

在年初我被调到惠普总部担任国际发展部经理,晚上到SantaClara大学念MBA,当时我问我的老板,惠普用人唯才而不看重学历,为什么要调我到美国总部去工作,为什么要我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念MBA呢?因为从大学毕业后我就认为我不会再去念书了。结果我的老板对我讲:“如果你要在跨国公司工作,而且希望有很好前途的话,那么你就要了解这个跨国公司的权力运作情况,也就是你要接近总部并且建立起你的人脉。至于念MBA,你在美国公司上班就一定要了解美国的文化,了解美国文化最好的地方在哪里呢?是学校。”他讲的这两点说服了我,我答应到美国惠普总部上班,晚上念MBA。

之后的年1月,我到北京担任中国惠普总裁。

刚到北京时,北京三环路才刚刚开始动工。北方的冬天景色萧瑟苍凉天灰蒙蒙的一片,我那时在想我在这里将怎样度过3年。当时我答应到北京工作3年,但后来我的老板让我延长到6年,因为他有心栽培我。我答应在他任职期间不会离开惠普,所以我在北京整整呆了6年。直到年10月他退休后,我也一直履行承诺没走,但是我觉得我也该换换工作了。

年时正好德州仪器来找我,我认为专业经理人要讲诚信和道义,我要离开HP换工作的话绝对不和原来的雇主竞争。所以离开惠普我不能加入任何电脑公司,如IBM、Microsoft虽然有很多电脑公司找过我;其次我也不能加入仪器公司,因为惠普生产电子测试仪器、医疗仪器、化学分析仪器,但德州仪器只做半导体所以我决定加入德州仪器。

年8月,我第一次到美国德州Dallas去面试,郭总裁听到了消息,就请我在SanFrancisco停留一天,住在他家里。他请我吃完饭后还找了集团另外一位高阶主管我们3人坐在游泳池边一直聊到凌晨3点。总裁的目的是叫我不要去德州仪器,而是加入鸿海。可是我那时固执走专业经理人之路,于是加入了TI,做了10年TI亚洲区总裁。到了年我觉得我在TI的任务基本上已经达成了而且我认为这辈子在外商公司服务了近30年也够了,同时我也欠总裁一份情,因为97年的那天晚上聊到凌晨3点钟的时候我实在婉拒不了总裁的美意就答应总裁只要一离开TI,一定会加入鸿海。所以去年6月离开TI的时候,我就践行自己的承诺来到鸿海。

以上为程天纵先生关于创业与就业的历程与部份心得,还有大部分的理念与见解在他的书里!

赋能:新创企业的成长课京东好评率93%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53.3购买

点赞也是一种鼓励!留言也是一种交流!谢谢!

免责声明: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