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猎头公司 >> 猎头公司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与宁同行,时光不负逐梦人十年磨

来源:猎头公司 时间:2023/9/25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要“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时间是最关键的变量,也是最强大的催化剂。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聚力打造新时代的“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一批青年才俊在南京创新创业,开启自己的精彩人生。

《南京观察》记者采访了多位奔跑逐梦的“创客”,讲述他们执着所爱、成就价值的“一件事”。

从做实验到闯市场,把“无中生肉”端上餐桌

“未来已来,我们也要加油。”6月22日早上5点多,南京周子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CEO丁世杰在朋友圈转发了一则美国细胞培养肉公司产品获批的消息,随后加上这一段评论。

年成立的周子未来食品公司,是内地第一家细胞培养肉公司。“未来餐桌,无中生肉。”丁世杰团队正努力让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刷新公众认知的“细胞培养肉”,其实是依据肌肉在动物机体里的生长规律,利用体外培养和生物制造方式培养动物细胞而生产的可食用肉类。

去年6月,第二届细胞培养肉新品试吃仪式在南京国家农高区举行。青椒炒肉、皮肚面和肉串等各种肉类佳肴端上桌,食材来源就是周子未来食品实验室里的细胞培养肉。

“肥肉煎之前有腥味,煎之后有明显的脂香”“五花肉很有嚼劲”“肉串很地道”——试吃者的热烈反响,让周子未来食品公司团队倍感振奋。

年出生的丁世杰在这家公司算“老大哥”了,30多位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我的导师周光宏教授非常看好细胞培养肉,让我去尝试相关研究,当年师兄弟们都说这个方向很难。国际上也仅有MarkPost教授团队拿出了试吃产品。”丁世杰回忆道,年读研时选择这一方向,是一腔科研情怀让他一定要去挑战一下。

星光不问赶路人。周光宏教授团队在年就开始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年和年分别首次在国际上分离出高纯度猪、牛肌肉干细胞,年创制出我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

靠着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实现我国细胞培养肉从0到1的突破。丁世杰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开启了全新的目标——团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未来数年内真正实现细胞培养肉产业化生产。

“我们可以实现实验室和小试生产培养肉,但更大规模的中试和产业化生产目前仍有难题需要攻克。”年走出高校实验室创办企业,丁世杰每天要考量的东西越来越多——人才、政策、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和风险。

美国于今年成为继新加坡之后,全球第二个允许细胞培养肉上市的国家。这让丁世杰备受鼓舞,他们正与相关的机构密切沟通,推动国内在细胞培养肉产品审批监管上的突破。如何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这“无中生肉”的过程,他们和相关机构合作推出了系列科普纪录片。

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开启细胞培养肉新时代。丁世杰介绍,目前公司产业化思路明晰,成本下降路径计划已经明确,预计在—年可以获得初具市场竞争力的培养肉产品。

每天14个小时研发,蹚出“别人没走过的路”

南京经开区红枫科技园,南京仁迈生物科技公司近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研发工程师们埋头在瓶瓶罐罐的世界里,对着各色试剂做化学试验、性能验证。旁边的洁净车间里,一台台体外诊断仪器安装调试完毕等待下线。

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这支研发团队50多人,平均年龄31岁,领头羊是公司创始人、今年36岁的金晶博士。他研发的多款体外诊断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每天坚持14个小时做研发,这种状态已经十来年了。”金晶是别人眼中的“疯子”。他16岁上大学,东南大学本硕博连读,专业是生物医学工程。在美国加州大学读联合培养博士期间,他给自己定下铁规,每天14个小时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每周6天雷打不动。在上市公司做研发总监时,每天从实验室出来已是凌晨1点。

从学生时代开始,他的目标就清晰且坚定:创业,做一家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医学中的体外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医院主要采用的是外企品牌。他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做出国产的高精尖产品。

年,金晶成立公司,主营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年获评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带领团队完成10余款体外诊断仪器和余款体外诊断试剂的开发,产品已进入国内20医院,远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公司的核心产品——小型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MCL60。这台仪器长宽高各约50厘米,看上去只有打印机大小,体积是同等检测速度的竞品的1/4。作为业内目前单位占地面积内效率最高的免疫检测设备,它支持全血、末梢血、血清、血浆等多种样本类型检测。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瑞士罗氏诊断一眼就看上了这台仪器,年成为其独家代理。

“为什么坚持如此高强度的研发?”记者回过头来问。

“因为我见到过更拼的。”金晶答。

读硕士期间,他接到一项科研项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需要合作开发一款生物传感器,实现我国首次在轨医监生化检测。这次经历让他开拓了眼界,“在中心亲眼目睹到,中国的科学家太拼了,科研人员连续熬夜5天工作,这彻底震撼了我。”

科研前辈身上的拼搏精神,至今仍时刻激励着他。“研发创新除了要能戒除浮躁,坐得了冷板凳,还要有情怀。”生物医学科班出身的他,时刻想着方便病患,“这样研发才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时间久了,会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10年辗转创业路,办起一家“植物工厂”

京沪高铁沿着高旺河呼啸而过,东岸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西江口基地里,数十个大棚整齐排列。徐州汉子朱峰创办的青云高科“植物工厂”,掩映在大片的水稻田、玉米地中。7月13日,这家公司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预审。

走进平方米的“植物工厂”,数十个品种的果蔬长势喜人。与传统温室大棚不同的是,恒温恒湿的“植物工厂”里见不到一点泥土——所有蔬菜从育苗到生长,全靠“喝”定制的营养液。

38岁的朱峰连自己都没有想到,文秘专业毕业的他,会在多年后与蔬菜瓜果打交道。时间回到年,朱峰辞去上海国际博览中心的高薪职位,与妻子宋娜共同创业。3年农资生意下来,夫妻俩却越做越“后怕”——农药卖得越多就越焦虑。

尤其是孩子出生后,关于食品安全的担忧更让朱峰“寝食难安”。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朱峰脑海中诞生——聚焦从选种育苗到定植栽培全流程,对源自欧洲的水培技术进行“汉化”升级,耕耘不见泥土的“高产田”。他放弃了利润颇丰的生意,选择来南京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朱峰和宋娜两个“门外汉”背上行囊,前往发达国家考察前沿技术,辗转国内科研院所对接资源,拜访涉农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整整3年时间,夫妻俩先后攻克了种源选择、肥料配方、环境控制等一系列难关,成功研发出“全自动可移动育苗箱”和“自然光型植物工厂”。农民们只需读懂温度、酸碱度和可溶性盐浓度3个指标,就能熟练掌握这种高科技种菜方式。

“成熟周期是土培蔬菜的一半,封闭环境下没有病虫害,不用打任何农药,食用更安全。”让朱峰骄傲的是,传统种植方式下的蔬菜一年最多长4茬,但在他的“植物工厂”里,一年能收22茬,同等面积的产量比土培种植提高了50多倍。平均5元/斤的成本,也让青云高科的无公害果蔬更具市场竞争力。

为了“植物工厂”,朱峰押上了全部家当。但刚刚起步的青云高科,很快就迎来了3年疫情的考验。“最困难的时候是去年3月到5月,发完工资账户就一分钱都没了。”朱峰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见不了客户,抢不来订单,招不来员工,曾经满目葱茏的大棚,一度变得空空荡荡。

即便如此,朱峰也从未想过放弃。依托农创中心的“院士天团”资源,他把更多精力用在新品种的研发上。为了调节西瓜的糖度,他隔三差五就往省农科院跑;为了种出富硒蔬菜,他几乎每天到赵其国院士团队串门;为了提升“植物工厂”智能化程度,他又和赵春江院士领衔的农芯研究院深度合作……

“总书记勉励年轻人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研发推广‘植物工厂’已经花了8年,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着眼于下一个十年。”朱峰的底气来源于市场的认可,目前,“植物工厂”模式已在国内18个城市落地,去年实现综合销售收入近万元。

怀揣“不安分的心”,回国安放“实业梦”

和司凯奇联合创始人郭原池约采访那天,他刚从阿联酋回来。这趟行程收获满满。司凯奇自主研发的重卡已远销包括阿联酋在内的海外多国。“我们的产品受到沙迦王室高度好评,双方还达成深度合作,将在未来共同开发中东市场……”

在新能源重卡领域,司凯奇一直被视作“改革者”。掌握电驱化技术、SOEC氢能技术、智能化线控底盘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一年营收增长倍,入选南京市“培育独角兽”……成立4年,司凯奇已然“领跑”赛道。

“年轻”却实力不俗。司凯奇留给业界的好印象背后,是其联合创始人郭原池“一颗不安分的心”和“一个90后实业报国的梦”。

他是多伦多大学全优毕业生、哈佛大学硕士,23岁即成为世界强证券公司EdwardJones加拿大最年轻行长,协助多家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年,郭原池代表哈佛来到江苏南京参加《一站到底》,拿下全球名校争霸赛年度总冠军。

“十岁就去了加拿大,一直想回来看看,为我的家乡做点什么。”回国参赛的这两个月,让郭原池蠢蠢欲动的心有了安放之处。国内大力实施“双碳”战略,南京也在这一领域强化圈层布局,但重卡新能源化迟迟未出现有效的解决方案。结合此前在歌石资本任职期间积累的新能源产业的人脉和经验,郭原池很快敲定了方向。

年6月,司凯奇在雨花台区成立,落地中国(南京)软件谷,主攻零排放新能源重型商用车及上游制氢综合解决方案。

逐梦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年初,司凯奇刚准备开始研发49吨银河干线、95吨龙王矿卡、纯电食品车三款车型,就碰上了新冠疫情。原材料商停产断供、人员因高速封路被困车内、做极寒实验又被滞留东北,突发状况接二连三。

“因为没有产品,融资全靠一张嘴,每轮要聊超过家机构,很多人质疑我们‘画饼’,还有到最后关头撕毁合同的。”郭原池不会忘记那段“艰难岁月”。整整一年,这位曾在华尔街年薪百万的金融才俊,没舍得给自己发什么工资。

创业维艰,初心不移。年,司凯奇完成车型迭代,还生产出49吨银河干线、95吨龙王矿卡、80吨纯电动牵引车,与湖北神河汽车、徐工集团、集瑞联合达成合作。受疫情影响变得格外保守的资本市场也逐渐打开,企业一年内拿下3轮融资。

打造中国第一台插电混动力重卡(PHEV),取得中国第一张长续航公路重卡绿牌牌照,跻身新能源重卡造车势力第一梯队……截至今年6月底,企业每款车型均已量产,业务场景覆盖物流、矿区、港口,产品远销海内外,营收迈过亿元大关。

“我们渴望做出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中国重卡品牌,然后把这张中国名片递到全世界。”拎包回国、创业四年,身边家人朋友都觉得郭原池变化巨大。“以前做投融资,每天西装革履,现在我能直接‘打赤膊’,在工厂车间一待一整天。”

“偶像包袱”抛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次能吃苦、肯奋斗的挺膺担当与铿然前行。

无惧挑战执着所爱,做出点“真东西”

7月12日,高温橙色预警。江北新区研创园共享空间大厦内,早上8点多的电梯内像天气一样火热,年轻人蜂拥而入。大楼里装着七八家颇有规模的芯片企业,如全球独角兽芯华章,汽车芯片领军企业博泰车联网,刚刚获得“年度技术突破EDA公司”的芯行纪等。

研发人员李超凡是电梯中的一员,他的目的地就是芯华章。对这位年生、曾有海外留学工作经验的高材生而言,这片土地爆发出的火热活力,最为吸引他。

时间拨回年初,还在海外一家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企业工作的李超凡发现,国内EDA领域悄然生长。动了回国念头的他,在猎头推荐的公司列表里,看中了芯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这家企业有我最看中的,那就是执着创新,做自己的东西。”李超凡说。

在海外期间的李超凡,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但那家成熟的海外EDA企业中,一些略僵化的机制让他感到不适,如部门之间壁垒很高,很难在自身成长上有太多拓展,再比如,创新意识欠缺,年轻人发挥空间有限。

“我本科是电子专业,海外读博期间是EDA方向,后来从事的是综合工具岗位。我选择的方向越来越‘钻’,因为我想在企业中深耕研发,做出点‘真东西’。”这位腼腆的小伙子目光坚定。

李超凡与江北新区的缘分并非偶然。江北新区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建设一座“芯片之城”。芯华章、芯行纪、芯驰半导体等一批芯字头企业落地,发展态势良好,吸引了一大批“李超凡”们前来。

在过往的两三年中,芯华章先后推出8款自主研发的新产品。今年6月,芯华章发布国内首台设计上支持超百亿门大容量的硬件仿真系统桦敏HuaEmuE1,核心指标可以向国际同类先进产品看齐。

一心想做出点“真东西”的李超凡非常享受公司发展的快节奏。公司全体扑在项目上,最忙的时候,即便回家休息,他的脑子里也总是遍布着密密麻麻的代码,随时会打开电脑敲上一会儿。

“上学那会儿,我就开始用各类EDA工具。如今,我们可以摆脱传统巨头公司积累的技术包袱,从零到一自主研发中国人自己的EDA工具。它们采用最新的前沿技术,完全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准,跟一些老牌子比,速度还更快。”他自豪地说。

在自己亲身参与、亲手研发的“中国芯”面世时,那些面对枯燥代码抓头的日子都成了过眼云烟,“真东西”做出来了!

在李超凡的团队中,又有了新生力量,两名刚刚走出校门的95后加盟。在过往的工作中,很让李超凡受益的,就是公司资深前辈带给他的经验和提点。如今,他也多了一项新任务——带新人,就像他曾经走过的路一样。

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们勇担责任,无惧挑战,做热爱的事情。

(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仇惠栋李凯盛文虎周敏许雯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