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君说
平安成立至今30年,年收入近亿,员工万人,客户2亿人,每天交税3亿元,公司市值名列世界金融业前7,中国金融业前三。
过去20多年,马明哲一直将汇丰、花旗等国际金融机构作为参照系。近几年,他则将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作为重点对标对象。
在他的超前战略部署下,目前平安拥有中国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的数据平台和云平台,大数据科学家超过人,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万名,拥有金融、医疗专利申请超过项,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从单一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始终保持在行业和市场的创新领先位置,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竞争力。根源之一就在于背后强大的人才系统。
本文摘编自马明哲所著《平安心语》,正和岛作为中信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作者:马明哲
编辑:黄钱钱
来源:正和岛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三件事——体制、机制和人才,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人才。
如果必须建立一支市场上最优秀、最有战斗力的人才团队,并且能够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保持整个公司强大的外部竞争力,就需要公司保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和薪酬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保留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家企业才能生存、发展,才能长期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是平安这么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为先,策为后
年的平安是一只在小河里航行的小舢板,而我就是小舢板的船长。经过不断地发展,今天的平安已经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航空母舰,驾驶航空母舰需要的技能与操纵小舢板自然不同,所以要么换一个船长,要么找到帮助他驾驶巨轮的大副、二副、水手等专业人才。平安选择了后者。
平安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公司的用人观——在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人才。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远比开发一项新战略更重要。如果只有世界上最好的策略,但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去发展、实现它,这些策略恐怕也只能光开花不结果。”
这话讲得太精彩了。这实质上是一种“人为先,策为后”的用人理念。没有合适的人,再好的策略也没有意义。没有合适的人,也不见得能制定出好的策略。
小平同志曾讲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结合公司的用人实际,我对这句话的深刻领会就是:不管海外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只要能将公司发展起来,并且带领公司保持持续领先,就是好的人才,就要大胆为公司所用。
管理的国际化,关键是人才的国际化。一个产品的领先,顶多就是一年半载;一个系统的改进,顶多也就两三年的优势,而一支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队伍才会带给我们持久的领先优势。
“空降部队”、“洋猫”们怎样才能融入本土企业的文化?现实往往是,这些人要么水土不服、四处碰壁,要么一看情势,选择“双手插兜”,“作壁上观”。但在平安,我们却很少发生这种情况。
有两点举措可以保证“洋猫”们成功融入组织:
1.平安对这些空降人才充分信任、充分授权,帮他们融入组织,让他们不光承担责任,更有能调兵遣将、调配资源的权力,充分保证他们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要对外籍人才有一定的容忍度。人毕竟不是神仙,他们也可能有缺点,我们要容许他们犯错误,同时要积极主动帮助他们有效地成为组织的一部分。
人才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平安有一大批聪慧、忠诚、有干劲的年轻干部,但不可能大批量地送他们出去学习,而通过海外人才的传、带和各种各样的培训,可以使他们足不出户,却能建立国际化的视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带动整个公司、整个行业迈向国际化。
什么是顶尖的、优秀的人才?
在平安的概念里,是那些在原单位受到表彰与重用,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人。在平安的用人之道中,他们是最优秀、最顶尖的人才,值得用心来请。
一个岗位,平安一般会通过国际猎头公司物色,海选出5~10个候选人,然后反复比较,优中选优。对于这些优秀人才,平安往往长期反复动员。
曾经有一个花旗集团系统内很出色的管理干部,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猎头公司找到他,他完全是拒绝的态度。我们就“怂恿”猎头公司的老板亲自出马,住在这位先生家门口的酒店,用一周时间来等候他。
诚意所至,他终于同意和平安接触。后来他和太太到了上海,我们集团的几个高层都与他会了面,向他介绍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前途、中国平安的愿景。为了得到大后方的支持,我们还安排几位英文功底优秀的同事专程陪着他的太太,让她对上海产生好感。
几经波折反复,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终于下定决心,加盟平安。整个过程,平安真的是很用心,表现出了求才若渴、惜才如金的诚意。
现在,在平安工作的海外专才,基本上没有谁是公开招聘或者自己找上门来的,都是在其他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正处于上升期的阶段,我们通过国际猎头公司把他们请过来的。
有能力的干部是跑出来的
一群人一起跑步,有的人会渐渐落后,有的人会趋前,有的人在摔跤后又赶上来。
在平安,就像是香港的赛马,有能力的干部是跑出来的,员工先在小的团队里竞争,连续两年排名靠前,才有被提拔的资格,然后在大的部门内竞争,逐步升级,最优秀的一些人才,最终将进入子公司、集团的班子竞争。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套规则,平安坚决不能搞。
平安与竞争是相生相伴的,从外部看,市场需要竞争而催生了平安,平安的诞生也带来了行业的竞争;从内部看,平安选择了竞争的机制,而良性的竞争也造就了生生不息的平安。
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平安像一辆不断提速的火车向前奔驰。我们允许有人暂时掉队、犯错,这是自然规律。
但是,公司不可能为落后的人停下来等,因为平安所面临的竞争就像一场团体马拉松赛跑,如果我们的体能状况不好,不能及时提速并抢占有利位置,那么我们就会被竞争对手甩在后面。公司能做的是帮助干部员工找出速度提不上来的根本原因,并帮助员工积极克服、奋起直追。
要想在拥挤的赛道上赶超对手、拔得头筹,就要求平安的每一位管理人员、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每一位销售人员都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练就强健的体魄,从而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挥洒自如。
而公司要做的,是提供广阔的平台、指明前进的方向,让有能力、杰出的人才在竞争中不断地涌现,让大部分的员工都不断成长,跟上公司的步伐和节奏,不要掉队。
在平安的管理上,我们也引进了能“刺激”公司活力的“鲶鱼”,它就是“强行排名”。
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我把这句话引申一下:好的考核机制可以使优秀的员工更加优秀,不好的考核机制却使优秀的员工无法施展,更无从发展。
管理不是八面玲珑
考核排名这个制度是年麦肯锡帮助平安做人力资源改革项目时提出来的建议。思路是先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业绩指标,然后根据员工实际表现,分成不同的组别进行打分排序。排名结果和当年度的奖金及下一年度的工资调整挂钩。连续两年排名后10%的,直接面临淘汰。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公司的经营也不是请客吃饭,干不好,就要被淘汰。对于好的,我们要表扬,给予加薪;对于不好的我们就要淘汰,要把内部这个机制搞活,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客观的评估制度作为保障,考核排名势在必行。
对公司来讲,排名激活了竞争。平安早在成立初期,就对人才管理奉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唯才是举、按劳取酬”的原则,这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渴望在全新环境下发挥才干、不受论资排辈机制束缚的年轻人产生了极大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褒奖易、否定难,但管理不是八面玲珑,只有通过排名来公正、中肯地评价员工、指导员工不断改进并提升,才能让庸者下、能者上、平者让,队伍才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整个团队的绩效才能很好地实现,主管自身的价值,包括他自己的排名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所以,每一位主管都应当把排名当做很好的激发队伍活力的“自留地”,而不是当做“麻烦”推给上一级。
古时候讲究“信赏必罚”,用在现代企业里,特别是在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里,就演变成量化的、理性的、赏罚分明的考核排名制度,这也是提升平安的人才素质和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平安是一家始终追求领先、持续增长的公司,每年都会制定富有挑战性的年度目标,而且每年都能超越这个目标完成任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员工在考核排名的压力下迸发出更大的潜能,在为公司作出业绩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
人才“造血机制”最重要
比较优秀的人才离开公司,短时间内总会有一些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一方面因为公司的人才“造血机制”有了相当的成熟度,另一方面,公司本身的运作机制决定了平安不会太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平安始终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
事实上,人才流动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反面看,短时间内确实会影响队伍和业务的稳定,但正面的影响应该更大一些,就像踢足球,主力队员永远打主力,替补队员老是没有上场的机会,又怎么能发现新人、知道他的才干呢?
人体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每时每刻都有分解、死亡,但是因为一套完美的“造血机制”,使得我们体内的血细胞能得到及时更替,保证我们每天正常的作息活动。
人的一生,体内血细胞大概要进行轮的淘汰,因为这套体内“造血机制”的存在,保证了机体可以不依靠外来输血力量的健康成长。
对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公司要留住人,最有效的方法是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只要内部人才培养的机制形成,就不需要担心人才的流动。
首先,企业要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能根据需要制造出各种“血细胞”。在平安,我们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发现、培养、提高机制。在人才发现上,平安不仅重视相马(招聘过程),更重视赛马(业绩考评),我们让员工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各施其长,各展拳脚。
其后,平安会给他们提供充足的、与岗位胜任与提高相适宜的技能培训,并给他们有一定压力与挑战的锻炼机会。
再者,人才的造血机制,还在于后备梯队的培养。平安要确保每一个重要岗位上,有好几个人随时可以接上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挖不走的是企业文化
产品可以被复制,人才可以被“挖脚”,制度可以被套用,只有企业的文化和精神是无法模仿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才是一家公司形成强大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的核心。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公司自身的发展壮大,平安的许多管理、方法、模式逐渐成为行业模仿的对象。然而,平安文化无论如何是“拿不走”、“撬不动”、“买不去”的。独特的平安文化,是平安赖以实现基业常青的最根本的竞争优势。
这让我想起了企业界流传的“香格里拉效应”。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人才在市场上也是炙手可热,但人才流动从来不会成为香格里拉的问题,因为这家公司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培养机制,拥有多年沉淀的独特文化和精神土壤,形成了香格里拉“拿不走”的核心优势。
这样的“流”而不“失”,对平安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平安的机制、文化,是不是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哪些是人才流动也带不走的“平安效应”?
我们所要做的,一方面是不断完善公司的人才成长机制,为员工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激励平台;另一方面,是保证公司本身的运作机制少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多地依靠整个平台和团队的力量。
无论是谁,只要加入了平安,就能在平安文化的带领下,既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和潜能,又能深深融入整个集体,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行。
因此,“香格里拉效应”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的启发是,一个组织、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力,只有文化是“拿不走”、“撬不动”、“买不去”的。
在平安,有竞争、激励、淘汰三者并行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倡导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也有以绩效为导向、公平透明的考核机制,简单的人际关系和“人人头上一片青天”的发展空间,这些正在逐步完善的平安人力资源核心,也是平安“拿不走”的竞争优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