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大厂光环其实也没啥竞争力.
前段时间,几位做数据的P7P8(以阿里的职级作为衡量尺,来源于不同的互联网大厂)找到我,表示现在焦虑到不行,急需咨询一下未来的职业规划。我还蛮惊讶,毕竟拿着总包百万的年薪,相比于现在校招惨烈的厮杀,其他行业平平的薪资,虽比上不足,但总不至于焦虑成这样。
他们从大学毕业后,一直都在互联网大厂,一步步稳扎稳打,升职到P7P8,一直都挺优秀,靠自己实现了年薪百万,也是身边朋友羡慕的对象。
但这两年,风向就突然不对了。最开始是股价的持续下跌,有些阿里人把股票拿着当传家宝,传给自己的娃,没想到捂着捂着,股价腰斩都不止,想着互联网受到打压也正常,以后股价总会涨回来的。
结果到现在,内部绩效更为严苛,饭碗开始岌岌可危,降本增效这四个词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头顶。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回顾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除了大厂光环其实也没啥竞争力,好像除了螺丝钉就是工具人。
虽然薪资看上去还是蛮多的,但潜在的危机,说句四面楚歌,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看不到的晋升
一位阿里的朋友告诉我,大学毕业从P5开始做,认认真真做事,升职到P6基本没啥问题。再努力点,工作个六七年,一般也都能升到P7,但再往后,好像无论是升P8还是P9,就感觉突然被卡住了。
由于现阶段互联网大厂纷纷降本增效,晋升变得愈发困难。身边的几个pointer悄悄跟我说,今年他们公司的无论是数据还是产品、运营岗位,P7P8的晋升名额少得可怜。
往年无论是自己提报,或者领导推荐,只要符合要求,至少能上晋升答辩场走一遭,试一试说不定能成呢。
而今年在晋升答辩之前,破天荒的要在公司范围内筛一轮晋升提名,再走答辩流程。很多入职互联网的资深人士表示,过去无论是发展好或者差,晋升难度从未如此之大。
而相比于晋升名额的缩减,另一个现象在互联网的分析类岗位则愈发典型:
刚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又进入了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还要帮其他同学和部门解决问题。
像极了救火队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获得了身边同事的无数好评,但职级却依然停滞不前。慢慢地,你的职级与年龄逐渐开始倒挂,你开始步入中年危机。
你无数次的问题自己,明明那么努力,却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
付出的努力并不等于工作的价值。
互联网人不妨回顾下自己七八年的工作生涯,是不是大部分工作都是为了短平快的完成任务,缺少更大、更复杂的工程,缺乏可以逐步迭代,精益求精的项目?
这样的工作产出价值自然就很有限。
短平快地完成任务,会被老板下派更多的任务,而更多的任务,又会挤占思考的时间,更难有时间完成复杂性的工程,就好比笼子里的小白鼠,跑的飞快,但离目标却越来越远。
即使偶尔有灵感和想法,但你的时间已经被细碎的事情挤满,就像一个流水线的工人,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只能给领导留下一个踏实肯干的印象。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似乎更为明显。
有次,我跟一个大厂的同学闲聊,他跟我说同样的P9级别,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一个是从麦肯锡跳槽过来的,他感觉两个老板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同。
某次的高管汇报会,几个团队都做了汇报PPT,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写的PPT很是实在,对业务的结果有清晰阐述,但总让人感觉不够高屋建瓴。
而从麦肯锡跳槽来的P9,同样是汇报,会运用到一些外部竞对数据,一些结构化的拆解和分类。让人一下子觉得材料的格局被打开了。
而在关系网的建立上,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确实能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得很好。而从麦肯锡跳槽来的P9,硬是把一个原本业务关联并不强的P12变成了自己的sponsor,而他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那个部门我挺熟的,可以去聊一下,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土生土长的互联网人,相比于咨询和金融背景的同学,在往高P晋升上真的有劣势。
咨询和金融,锻炼的是结构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能更好地向老板展示业务价值。除日常合作的上下游部门外,咨询背景的同学也更愿意结交人脉,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
越往上走,越要体现价值。越像是一个销售,把自己的业务成果推销出去。工作做得再好,如果没有sponsor,没有业务价值,也只会被湮灭在晋升的浪潮之中。
跳不出的门槛
往年在大厂晋升不上去,不少人都会选择跳槽。甚至有些小伙伴,工作两三年就会主动寻求跳槽,毕竟跳一次,升一职级,涨个0%的薪水,都是稀疏平常的事。
而在今年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内的跳槽变得尤为困难。一方面是因为相关岗位变少,难以产生高溢价,另一方面,相比于高薪,大家更看重稳定,毕竟有些公司还搞起了试用期裁员的玩法——招聘员工开展工作,试用期满6个月后离职,再招新的一批。
况且,不少互联网小伙伴也厌倦了ICU,厌倦了互联网文化和节奏。因此,每次我做职业规划的直播,都会有不少互联网小伙伴,问我怎么转型到PEVC,怎么转型到外企,怎么转型到大型集团做数字化。
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的回答过。互联网所需的能力模型,跟其他行业并不怎么匹配,互联网的工作经验,更具聚焦于互联网业务本身。
比如同样是分析师岗位,互联网的商业数据分析,侧重于业务策略和用户增长。而金融领域的分析师,更多的是站在行业角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