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百度裁员、华为裁员......经济下行,时代洪流之下,人人都是一叶扁舟。
其实早在疫情尚未开始前,跨国强企业甲骨文、亚马逊、三星就拉开了外企在中国裁员的序幕。去年,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宣布裁员人,这还只是首批。裁员幅度之大,让舆论哗然。
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外企,开刀的对象无一例外是高龄员工。而所谓的高龄也不过是80-85年出生的,还没有成为高管的那一批人。人们调侃道:写字楼里再也找不到35岁以上的中年白领了。
那些在外企工作10多年的中年人,本来过着优渥的生活,突然被迫裸辞或被裁员,再重新找工作也是力不从心,高不成低不就。被废掉的中年外企人,出路何在?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10多年之前,能进外企工作,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毕业的中国顶尖人才,挤破脑袋想进微软、IBM的大楼。在外企工作意味着,丰厚的薪水、超高的福利、较为自由的上班时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这一些佼佼者,进入外企之后,拿着超过同龄人10倍的薪资,出入甲级写字楼,时装傍身、飞机来去,可谓是时代的精英。
然而,时至今日,外企与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相比,居然成为了一个舒适区。互联网、云计算、中国下沉的市场经济环境,让外企的老一套不吃香了。从年金融危机开始,外企在中国就慢慢地走向了衰落。
中国人才成本逐年攀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外企信息通道比较长,决策层对中国市场的反应比较慢,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空间收紧。美国硬盘巨头希捷关闭苏州工厂、三星关闭在中国最后一家手机工厂……
未来,预计有更多外企调整在华战略,把业务重心调配至全球其它市场。当这些外企在中国市场赚不到钱,必然会在国内裁员、裁部门。这是外企的一贯作风,宁愿赔偿一笔N+1的钱,也不养闲人做亏本买卖。那些为外企服务了近十年的、当年的时代宠儿,如今被无情抛弃,遭遇中年危机。
曾几何时,他们能打的学历、过硬的专业素养、流利的英语水平,放到眼下居然一点优势也没有。被废掉的中年外企人,往往工作多年,薪水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另换工作难以达到之前的水平。
高不成低不就,能做的工作年轻人也可以胜任,并且年轻人酬劳更低,精力旺盛、创造性更强;在外企浸淫多年,做事风格固化,难以适应中国私企KPI至上的狼性文化、没有私人时间的模式。正可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出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普通上班一族的职场晋升通道是金字塔型的,这不难理解。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想找工作很容易,普通的工作岗位一抓一大把。越到上层,主管、总监,岗位越来越少。想要一辈子打工,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40岁以后还没有彻底实现财务自由,又突然失业了,上有老下有小,出路到底在哪里?
摆正心态,正面刚
在中国,不光是在外企工作会面临中年危机,私企也有。这是不能避免的,首先得心态放平,年龄危机永远存在。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不幸,不要过分焦虑被裁对人生的破坏性,这只能说明人生到了某一个不得不调整的节点,绝对不是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做好心理建设,给自己重新开始的可能性。还有10-20的职业生涯,可以重新改变。一个到了中年的中层管理,确实在大的外企没有竞争优势,上进心、发展潜力都不如年轻人。如果还是执着于大型外企,只能感到失去人生价值。所以,要认清现实、摆正心态。
把注意力从工作和就业转到贡献和价值上去。人只有在创造价值的时候,才能收获有价值的东西,财富或者地位。换句话说,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为之贡献自己的价值,才能让后半生过得顺畅。
比较幸运的是,中国国内仍在持续发展,很多行业领域纵深度都是不够的,更资深、更专业的人在中国市场有带领意义。如果是美国或者别的市场相对成熟、人才梯队已经建立,可以获得的机会就更少了。
演讲,咨询,人脉,教练,团队管理——外企工作多年的人,不会一无是处,肯定能找到自己的特殊优势。专注自己擅长的某一领域深耕,可能会发现,做的事情更有意义,更容易被认可。
看准未来的职业道路
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外企被裁,要不要转型互联网?相信这个问题,每个被裁的或者肯能被裁的外企人都想过。本土互联网企业爆发式生长,跻身全球前列,随着规范化、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他们也需要引进国际企业现金的理念,所以很多互联网企业有意给外企人才抛橄榄枝。
在跨国企业环境工作过,眼光和思路更为开阔,在帮助中国公司打开全球市场上,大有益处。很多互联网公司忙着上市,在外企培养的思考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热门优势。
所以,中年外企人转型互联网,还是有机会和空间的。但是要做好心理准备,不同发展体系下,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办事风格、沟通路径这些都不相同。提前做好风险预判,深入了解国内企业的文化,有一个过渡期,后期发展才会比较顺利。
还有很多被裁的外企人选择创业,创业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也是一条冒险与机会并存的道路。其实,创业并不见得要倾家荡产,投入很多钱。如果本来就是技术出身的话,可以考虑与资本合作,找到投资方做靠山。
一位曾经为诺基亚研发中心工作多年的技术类负责人,就是拿到了基金公司的投资,主导自己擅长项目的研发,并成为公司领导层。这就是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解决工作问题的选择。
温水煮青蛙,你越是求安全,越是危险。在外企的某个领域做得非常出色的人,为什么出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他的经验无法在另外的企业环境复制。虽然人们常说,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安身立命。
可在中国,跟你一样有一技之长的人满大街泛滥。某一天,行业的风向变了,大家一样都找不到工作。所以,不管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道路,要给自己留一个PlanB。应对中年危机,最好还是提前做好准备,莫待眼前无路想回头。
打造个人IP,自己为自己站台
打造个人IP,也就是把自己品牌化,建立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价值符号系统。并不是说人人都去做网红,而是在分享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个人的品牌价值凸显。创造出自己的个人品牌,能让身价比房价涨的都快。早在自媒体刚兴起的时候,就有不少外企人端起了自媒体饭碗。
首先,要善于给自己贴标签。同类竞争者太多,怎么做能让自己被优秀企业发现并看中?光靠猎头肯定是不行的。自己要足够优秀,也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优秀在哪里。
财务专家,IT专家,招聘专家,标签有了,如何把这些标签细化,让人信服。现在每个行业领域都有KOL,微博、知乎、B站,就是这些KOL放射个人魅力的舞台。
B站上面有一位过万粉的外企HR离职的女主播,标签是职场达人,自己剪辑视频为网友分享职场干货知识和母婴知识。如果能把自己的能力推而广之,不仅有益于职场,还能直接变现,何乐而不为?
但是,打造个人品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人人都有机会,人人都有实现的可能,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一小部分人的选择:移民
在外企工作过的人,语言能力都很强,也都小有积蓄。所以也有人选择移民。一方面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开启全新的生活,但其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的享受国外安逸自在的生活,有的觉得国外寂寞完全无法适应。
疫情的到来,也打乱了很多人移民的节奏。移民是不是一条理想的出路,还有基于家庭和人生追求,综合判断。但现在的国际环境表明,这条路是越来越难了。
除了上面这些大方向外,要尽可能的增加自己的财产性收入,也就是非劳动性收入。比如,房子,股票,项目股权,小生意项目,海外资产等。很多实现了财富自由的人,并不是靠工作,而是靠这些被动收入实现的。
还要扩大人脉圈,40多岁的时候,人脉其实是很大筹码。这些虽然不能算是最终出路,但也能对冲风险。被废掉的中年外企人,人生并不会因此止步不前,前路仍在,只要往前,问题不会无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