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喊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喊完才发现,没有最冷,只有更冷。当下的创业领域是否已毫无红利可言?一位投资人给出了有些与众不同的判断,他将创业者分成ABC三类,并指出:当下环境,对于一些创业者而言,其实红利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说机遇和机会多多。
近日,知顿商学院邀请到投缘帮创始人、奇虎投资部创办人、天使投资人王翌先生做线上分享,分享主题为《创业的三种类型与两个趋势》,本次分享围绕创业者的分类,不同创业者如何实现与跃迁,以及创业的未来趋势同大家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王翌当日分享内容的编辑整理,经本人同意后发布。
从媒体到创业者,再到投资人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年我来到北京,做了三年媒体,05年开始第一次创业。拿了蔡文胜的天使投资,做了个互联网工具类软件,当时做到百万级下载,但那次创业没有赚到钱。
在做媒体记者过程中,我就接触了很多创业者,因为那个时期比较早,我也亲眼看着互联网领域的很多公司慢慢做大,远远超出我们当时的预料,我在“岸上”看着就很羡慕,因此也想下水创业试一试,但下水之后发现水很深。
下水之后也算“湿身”了,后来机缘巧合,有一家早期的美元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希望找一个能够在中国互联网里面扎得比较深的人帮他们看早期项目,通过猎头找到我,给他们做顾问。
我在这家美元VC里做了一年,过程中我不断观察其投资决策过程和投后管理,发现这个行业跟我原来想的差别很大,我觉得这行业挺有意思,后来我就专门去做投资了。
恰逢那时候正准备成立投资部,周鸿祎找我聊了一次,我就去做了投资总监。在四年时间里,看了差不多个项目,投了大几十个,这个交学费的过程对我来说受益颇深,因为真正把钱拿出去投资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个过程中我也是不断修正自己对于投资和创业的看法。
创业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生意,也许几年前我们买一套房子,现在变成两套了,但如果创业,可能要搭进去一套房子。但是,我仍然要说创业市场还是逐渐向好并不断有红利出现的。
当下的创业红利并未消失
不少人觉得年国家提出双创的时候,是创业红利期的高峰。我的想法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有不少人认为成功的创业就是做一家公司,然后把公司IPO。但实际上,一年能成功上市的公司也就是两位数,但创业者有多少?至少六位数。从六位数到两位数,这是什么概念?基本上就是上万家公司里不见得有一家能成功上市。在年所谓的高峰时期,创业项目更是上百万计,所以从公司IPO才算成功创业的角度看,成功的概率确实是太低了。
但是我为什么看好当下的创业市场,因为现在对于创业者来说,提高认知和晋升的机会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就像我们今天在知顿商学院的分享,就是帮助创业者和生意人提高认知的场景。包括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越是受过教育的人机会越多。比如你的教育程度不够,你想做一个App都没法跟技术团队很好地沟通。
我把创业者分成了几个区间,最高的一条线是10亿往上,公司市值10亿以上的可以认为是优秀企业家;一个亿到十个亿之间的可以叫大老板;一千万到一个亿的是小老板;一千万以下的我们可以认为那就是个体户。在当下,创业者是可以实现阶层跃迁的,如果说你原来是一个个体户,但是在大公司和资本的扶持下,是很有可能突破一个亿甚至更高市值,做个企业的老板,甚至未来有机会融资,在资本扶持下成为优秀的企业家。
而且现在通过几家大公司的平台,例如淘宝、抖音等,可以说让中国上亿的人都成为了创业者。大家在淘宝开个店,或者去直播平台做一个主播,用心经营就可能有不错的收益,甚至可能做成上千万级别体量的,这类创业者在我看来甚至慢慢成为了主流。
创业者的ABC分类
如果把创业者的整体结构看成一个金字塔,那么从上到下我们大概分成ABC三类,这三类从低到高成功率是越来越低的,毕竟做一个A类企业成为大老板并不容易。
而且现在创业有一个趋势,就是对于金字塔底部的创业者也就C类来说是越来越有利的。创业市场越好,对于他们来说创业门槛越低,入门就更容易。另外现在对于普通创业者的各种服务也越来越多,帮助他们降低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而且在创业金字塔底部,没有巨头用资金和流量对你进行拦截,但是在各个细分领域,你如果要做到头部,必然碰到资本和流量的拦截,要么服软被收购,要么可能下场非常惨烈,对吧?因为巨头之间的竞争就非常惨烈,无论是阿里、腾讯、百度、美团、京东、平多多等巨头,大家恨不得用核武器往上砸。
所以现在VC不好做,因为VC只能投金字塔顶端的企业,也就是A类企业,或者是能跃迁到A类的企业,但是这类的企业很难找。为什么大家说年没有风口,就是因为大家看不到有跃迁可能的企业,也就没有什么投资机会。很多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企业,也就是各个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都看不起下边的B类和C类企业,但其实呢,下边的企业才是真正在赚钱的,反而头部的A类企业并不赚钱。
如何回归创业者本质?
因此,资本也好创业者也好,开始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回归创业本质。
其实大家对于VC的理解和认知也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二十年前,舆论把VC叫“疯投”,认为他们就是瞎投资,在挥霍浪费大量现金,当时的互联网公司普遍都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VC们也敢投。但是到了之后,大家的认知就发生了改变,那个时候不少公司慢慢走出来了,成功IPO之后市值增长了很多倍,为VC们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这时候就有人恍然大悟,发现VC真了不起啊,原来他们不是“疯投”啊。于是到了年,很多不懂投资的人又开始疯狂冲进VC行业。
投资人这些年的认知也在变化,例如一个A类企业很难成功,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投资人的认知,帮助这些企业改造成B类,进入B类企业环境?从金字塔结构下沉,这样就实现了一种降维打击。
A类创业者和B类创业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一旦做了降维打击,那就是直接收割的节奏。所以我觉得接下来的这几年里面,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带着互联网的这种认知,杀到传统行业去的成功案例。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用这个工具去改造一个原来我们认为很成熟的企业,尤其是用更高维的工具去改造一个更低纬度商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工具相当好用。
以前我们总说互联网+,这个“+”总也加不上,但我认为以后互联网加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普及。因为大家的生意都不好做,所以大家自然而然要想办法,要拥抱变化。
原来一个a轮的互联网公司估值可能在一个亿,但是他每个月可能亏一百万,这是一个典型的a轮公司的生存模式。我们找一个B类公司,他的估值可能还到不了一个亿,但每个月还赚钱,这样两个公司在以前就是互相鄙视的。为什么呢?拿了A轮融资的公司觉得我估值一个亿,我拿了红杉的投资,你这个B类公司太土了。反过来,B类公司觉得你有什么牛的,我一个月赚一百万,你一个月亏一百万,你凭什么鄙视我?
但是在疫情之后,toVC的融不到钱,传统企业也不赚钱了,这时候可能大家更容易发现互相还是可以有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我接触过的不少传统行业的,原来生意做的很大的人,他们真的很虚心的来请教,说我也想转型互联网,老王你给我指点指点,但说实话,我看到这些传统的商业模式,我就觉得问题还是挺大的,很多时候是需要重构的。
现在的大环境下,如果想做A类企业,不断去融资最终上市,那就必须成为一个平台,要么就绑在平台上。
现在一个传统一点的B类企业,可能三五十个人,但是可能还不如一个三个人工作室在抖音开直播赚钱多,那么B类企业可能还得找抖音上的C类个体户帮忙带货,但即便如此,供应链的问题C类企业还是无法自己解决的,还是要通过B类企业完成。
那么C类企业也是可以跃迁到B类的,例如现在直播的头部李佳琦等等,没法简单定义他是C类还是B类,有不少主播不仅有自己的团队,甚至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供应链和品牌了,这样的创业者就是典型的从C类跃迁到B类的。
那么目前来看,平台对于A类是有所打压的,但是对于B和C类还是扶持的。因此,这类创业者的未来市场也是比较有利的,这个过程也会有很多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