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的作者斯图尔特·克雷纳道出了管理的真谛:“管理上没有终极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
管理学从诞生到现在,历经多年,一直是不断探索“权威定理”、不断创新、反思的过程。
一百多年来,无数知名企业家、管理大师都在探索管理问题的答案,他们总结了一系列管理经验,浓缩成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管理工具。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分享以下十个经典管理工具:
六项思考帽
在开会时,团队没人发言,或是无法达成一致怎么办?“创造思维学”权威爱德华·德·博诺为此开发了“六顶思考帽”。
六项思考帽又称平行思考法,是一种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的思考方法。
它为开会的讨论定下逻辑顺序:陈述问题事实(白帽);提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绿帽);评估建议的优缺点:列举优点(黄帽);列举缺点(黑帽);对各项选择方案进行直觉判断(红帽);总结陈述,得出方案(蓝帽)。
运用六顶思考帽模型,团队成员在会议讨论时不再局限于成员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团队一起解决具体问题。
六顶思考帽代表的六种思维角色,几乎包含开会的完整过程,既可以支持个人的想法,也可以支持团体讨论中的互相激发,是一个调动团队积极性、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年首创。
波士顿矩阵认为一般决定产品结构的基本因素有两个:即市场引力与企业实力。市场引力包括整个市场的销售量(额)增长率、竞争对手强弱及利润高低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反映市场引力的综合指标——销售增长率,这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外在因素。企业实力包括市场占有率,技术、设备、资金利用能力等,其中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的内在要素,它直接显示出企业竞争实力。
销售增长率与市场占有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条件:市场引力大,市场占有高,可以显示产品发展的良好前景,企业也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实力较强;如果仅有市场引力大,而没有相应的高市场占有率,则说明企业尚无足够实力,则该种产品也无法顺利发展。相反,企业实力强,而市场引力小的产品也预示了该产品的市场前景不佳。
SWOT分析
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通过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明朗。
smart原则
SMART(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原则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该书于年出版。
至此,人们才了解到一个好的目标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明确性、衡量性、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
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是一种改善企业质量流程管理的技术,以“零缺陷”的完美商业追求,带动质量大幅提高、成本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财务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
六西格玛(SixSigma,6Sigma)是一种管理策略,它是由当时在摩托罗拉任职的工程师比尔史密斯(BillSmith)于年提出的。这种策略主要强调制定极高的目标、收集数据以及分析结果,通过这些来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缺陷。六西格玛背后的原理就是如果你检测到你的项目中有多少缺陷,你就可以找出如何系统地减少缺陷,使你的项目尽量完美的方法。一个企业要想达到六西格玛标准,那么它的出错率不能超过百万分之3.4。
PDCA循环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修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PDCA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他是美国的一位质量专家,当年他在美国提出这个质量管理体系以后,没有受到重用,就跑到日本去了,所以日本所有的质量管理都是戴明博士开头的。
法则
法则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我们可以称为“二八定律”、“帕累托法则”等。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麦肯锡7s模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托马斯·J·彼得斯(ThomasJ.Peters)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RobertH.Waterman)访问了美国历史悠久、最优秀的62家大公司,又以获利能力和成长速度为准则,对43家杰出的模范公司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与商学院的教授进行讨论,以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为研究的框架,总结了这些成功企业的一些共同特点,写出了《追求卓越——美国企业成功的秘诀》一书,创立了麦肯锡7S模型。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法,快速大量寻求解决问题构想的集体思考方法,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年首次提出、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目的是通过找到新的和异想天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头脑风暴法奠定了创新学的基础,A.F.奥斯本被人们尊称为创新学之父。
布莱克的管理方格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ManagementGridTheory)是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罗伯特·布莱克(RobertR·Blake)和简·莫顿(JaneS·Mouton)在年出版的《管理方格》(年修订再版,改名为《新管理方格》)一书中提出的。管理方格图的提出改变以往各种理论中“非此即彼”式(要么以生产为中心,要么以人为中心)的绝对化观点,指出在对生产关心和对人关心的两种领导方式之间,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互相结合。
管理方格理论是研究企业的领导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这种理论倡导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中往往出现一些极端的方式,或者以生产为中心,或者以人为中心,或者以X理论为依据而强调靠监督,或者以Y理论为依据而强调相信人。为避免趋于极端,克服以往各种领导方式理论中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观点,他们指出:在对生产关心的领导方式和对人关心的领导方式之间,可以有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互相结合的多种领导方式。为此,他们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提出了管理方格法,使用自己设计的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第1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小,第9格表示关心程度最大。全图总共8l个小方格,分别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结合的领导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