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我国有14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这十年,就业优先战略贯穿在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十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十年。人社部门未雨绸缪、统筹谋划,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丰富发展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深入,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这十年,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优化服务千方百计开发岗位的十年。10+N的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送去了温情、温暖、便捷的服务,万名莘莘学子就业总体稳定,农民工总量十年间增加了近万人,兜底帮扶让有就业意愿的人都有业可就,有班可上。
这十年,是重塑发展格局,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转型升级夯实根基的十年。城乡统筹就业基本实现,劳动力区域分布更加合理,劳动者技能水平更符合社会需求,新职业方兴未艾,奔涌的后浪有了更多就业选择的空间。
十年来,人社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就业大局、稳定就业大势,在经济波动起伏中躬耕神州大地,确保就业大盘稳定如磐。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就业优先”千钧之重
复杂形势中稳住基本盘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党中央谋篇布局,定位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格局,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业优先”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年来,“优先”理念念兹在兹,贯彻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落实在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项目上,人社部门下好先手棋,政策指向明、举措效果实。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为粤港澳地区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年4月,广东省人社厅会同5家单位出台《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细则》,为湾区青年就业创业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人们发现,人社系统谋定而后动,在布局期,促进就业的条款清晰明朗;在中期,对经济拉动就业建立评价机制,对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设定考核目标,确保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在后期,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做好就业的托底政策和监督考核。
十年来,人社部门善做善成,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激励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办好“中国创翼”“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挖掘创业“潜力股”……在激荡的创业浪潮下,催生了大量的市场主体,增加了岗位的造血功能。
“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酣,创业环境非常好,我下定决心创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枭龙科技创始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史晓刚的创业经历,诠释了当代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带动就业,贡献青春力量的时代精神。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年底,我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54亿户,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
十年来,积极就业政策促进了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深度、广度与效率。
年12月,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挂牌,开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化发展的先河。产业园形成了涵盖招聘、猎头、薪酬、测评、咨询、人力资源软件及综合解决方案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赋予了就业市场的弹性和灵活度。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力资源行业发挥优势,通过网络招聘和线上服务让劳动力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就是最好的证明。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全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累计举办招聘会万场,推荐高端人才万人次,服务用人单位1.9亿家次,为11.5亿人次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
十年来,积极就业政策在国家大的战略实施中,亮点纷呈。
次仁旺杰是西藏当雄县公塘乡冲嘎村的村民,年以前家里的年收入不足元。自从在政府的帮扶下成为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的员工后,他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我的年收入由入职前的几千块钱提高到了现在的6万元到8万元。”
在被称为人类奇迹的脱贫攻坚战中和接续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在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中,就业帮扶车间、易地搬迁就业帮扶、乡村公益性岗位、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等系列就业帮扶政策,让贫困人口斩断穷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业是民生工程。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的十年,是人社系统紧贴中央要求优化就业政策体系的十年,是就业服务深化细化的十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万人,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就业局势的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企稳的有利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最大民生”掷地有声
牢牢托起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业是民心工程,一头连着中央,一头系着百姓。就业这份试卷,人民是阅卷人。就业政策准不准、就业服务好不好,百姓说了算。
春风吹拂进万家。春节,四川省南充市北湖公园的坝坝上支起了一个个帐篷。“就业局又组织企业招人了。”逛园子的沈阿姨对这个热闹的场景颇为熟悉。她的侄子在这个“集市”找到了工作,踏上了去往广东东莞的长途大巴。这个集市是春风行动的动人场景,没有疫情的情况下,集市都会准时“开张”。春风行动有效解决了春节期间企业招工和劳动者就业“两难”的问题。
百日千万网络招聘、就业援助月、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的求职需求,人社部门推出了10+N的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从年头办到年尾,从线下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24小时服务不间断。对于劳动者来说,总有一项专项行动适合他。
“大学毕业后工作一直没有着落。没有想到的是,人社部门工作人员主动找上门,根据我的特长为我推荐岗位。这不,我终于迈开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江西南昌的高校毕业生张婷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就业见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所学必须同实际相符合,更帮我确立了职业方向,就业见习制度很有意义。”陈如驿从燕山大学毕业后,选择就业见习加油充能,为将来积蓄能量。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人社部出台或会同其他部门出台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就业见习、三支一扶计划、实名就业服务……在精准又密集的政策措施支持下,一批批高校毕业生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
因群体分类施策,就业帮扶有的放矢,效果显著。十年间,农民工群体普遍在跨区域流动中找到了更高收入的岗位,近3亿名农民工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找到工作;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在“一对一”的帮扶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随着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服务体系的大动脉、支流和毛细血管遍及白山黑水天涯海角,东方明珠雪域高原;基层服务人员的服务对象由群体到个人,由大厅转战到家里,一对一、人盯人。
殷瑞红是江苏昆山红峰社区工作人员,她每天的工作之一是比对数据查找失业人员,为困难人员制定帮扶方案。失业后的佟先生正是在殷瑞红的推荐下,当上了保安员。佟先生感叹:“追上门的服务,基层人社部门真正做到了。”此外,红峰社区的20名高校毕业生,殷瑞红也一个个打电话联系到本人。
细心贴心暖心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赢得了民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生连着民心。劳动者就业后的笑脸是就业部门温暖施策的目标,是人社部门十年如一日不间断、无间歇暖心帮扶的最美定格。
“结构优化”跬步千里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就业是根基工程,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把劳动力放在合适的产业、合适的行业、合适的岗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才能落实,企业发展目标才能落地。
十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有效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结构区域间、产业间的配置更趋合理。
在人社部每次召开的例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同时会发布“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个职业排行”。这个紧缺“排行榜”让用人单位招聘和劳动者去哪里求职有了明确的“靶向”。
面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劳动力紧缺地区,地方人社部门结对子、搭平台,“福定模式”早已闻名遐迩。鄂闽劳务协作、中山昭通劳务工作站等也为人熟知。实际上,县与县就业机构的对接合作更是数量众多。特别是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专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点对点”返岗复工协作机制,让超过万名的农民工返岗复工,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事实上,近年来人社部门着力推动劳务品牌建设,让县域外出的劳动力更具竞争力。
十年来,政策杠杆激活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一池春水,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更加积极主动。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立和发展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9万家,是年的2.1倍。仅年,整个行业为3亿人次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为满足用工企业生产经营、减少摩擦性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更为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流动提供了灵活的市场通道。而人力资源服务业年营收达2.46万亿元,本身也成为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又一极。
十年来,失业保险在特殊时期稳经济主体、预防失业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河北省的龙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援企稳岗的受益单位。工作人员石利科表示,政策的落地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渡过难关的信心。
为帮助经济实体稳定就业,在化解产能过剩、新冠肺炎疫情下,人社部开展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及时为企业纾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年,国家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0亿元资金,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促进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升,使其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十年来,人社部门积极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实现了技能人才供给数量的提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这十年,就业结构出现较大调整,就业分布更趋优化。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更多劳动者到二三产业就业;城乡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城镇吸纳就业比重已超过农村,成为我国就业的主要阵地;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改革经年,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了就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优化又提升了经济转型的质量与效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最基本支撑,是人社系统肩负的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就业工作永远没有终点。(采菊赵为)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本期编辑:张子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742.html